專注於善意


美國喬治亞的圖書館員Tuff充滿同理的談話勸退槍手,成功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校園屠殺,大眾認為此事件證明了同理心(Empathy)與憐憫心(Compassion)能夠減少世界的暴力與苦難。這個觀點成為神經科學家Tania Singer的研究主題。
Singer是萊比錫Max Planck Institute的人類認知與大腦科學(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 in Leipzig)的研究主持人。她的研究結合了精密的神經科學,以及因為主觀與靈性的成分導致部分科學家所不認同的「禪修」。
研究計畫名為ReSource Project,動用許多科學家、大量使用MRI、17位禪修老師與九個月內每週至少禪修六天的160位參與者,目標是解答出人類能否透過禪修的訓練培養出對他人的善意。除了培養憐憫心之外,Singer也希望能證明藉由禪修是否能調節情緒、增進專注力以及減輕壓力。

當我們看到所愛之人受苦時腦內的反應,研究揭示出受試者感受到的並非痛覺,而是「哎呀,那好痛!」的感受。Singer主張腦區反應中「被電擊的痛覺」,與「看到所愛之人被電擊感到那好痛」重疊的部分就是同理心的根源。在ReSource Project中,要探討的是另一個常與同理心(Empathy)混為一談的憐憫心(Compassion)。Singer認為這兩個理解力可能源於不同腦部行為模式。這個洞察其實來自一位具有分子生物學背景的法國僧侶--Matthieu Ricard(暢銷書“僧侶與哲學家”作者)居住在尼泊爾,Singer請他禪修時專注在憐憫心,透過MRI她看到發光的區域是她所沒預料到的,像是accumbens與ventral striat與愛情感受相關的區域居然被啟動了。疑惑的Singer問Matthieu Ricard到底做了什麼,Ricard表示他把自己投入憐憫的狀態,一種溫暖的感受,希望全世界一切都好的境界。接著Ricard回到MRI,專注於他之前看過的羅馬尼亞孤兒院紀錄片,此時作用的腦區顯示出典型的同理心區域.但後來Ricard表示他承受不了這種痛楚,情緒上的感受讓他極為疲憊無力。同樣的情緒壓力反應在醫生與護士目睹太多苦難時也會發生。

由於歷史背景的關係,禪修很容易牽涉到宗教。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訓練的技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

撰文者:高國維

-

原始論文:
Kupferschmidt, Kai. "Concentrating on kindness." Science 341.6152 (2013): 1336-1339.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52/133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