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迴網路中的神經韻律

神經振盪(neural oscillation),即是廣為人知的“腦波”。 因為針對人腦的實驗必須是不可侵入性的,因此常用技術是以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來記錄大腦各區域的活性變化。而動物實驗,如大鼠、小鼠、蝙蝠等等,則會透過插入電極的方式來更精確地記錄小範圍內的電位變化。要測量小空間內多顆神經元同時間的電位變化,常使用記錄局部場電位(local field potential, LFP)的方法,簡而言之電極收到的訊號是鄰近範圍內多顆神經元總和。若LFP記錄到了神經振盪(如Fig. 1),則可能代表附近的神經元同步產生脈衝(spike),也暗示這些神經可能組成了神經網路。根據振盪的頻率又可分為不同種類的波(可參考Buzsáki & Draguhn, 2004)。在此篇回顧論文中,作者提及了三種波,Theta、Sharp wave-Ripples、Gamma,並說明他們在海馬迴中可能的產生機制和功能。

Fig.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ral_oscillation)

Theta波(~4-12Hz)多發生在動物活躍探索環境或是睡眠的快速眼動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時。產生的機制可能透過以下幾種:
1. medial septum-diagonal band of Broca(MSDB)中的抑制性神經元,抑制了海馬迴中的中間神經元(抑制性),使得再下游的錐狀細胞(pyramidal cell)活化並產生節律性。
2. 海馬迴中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型態,一種是直接抑制下游神經的細胞本體(perisomatic-targeting),另一種是抑制樹突(dendritic-targeting),實驗證明這兩種中間神經元被活化的時間對應到theta波的不同相位。
3. 興奮性神經元的互相刺激

有趣的是,當處於不活躍狀態時,從medial septum的膽鹼性神經元(cholinergic),也可能成為形成theta波的成因,此時的theta波又稱atropine-resistant theta。目前的多數研究認為theta波和學習與記憶相關,且因為海馬迴已經有大量的文獻證明和空間記憶相關,因此theta波和記憶關聯之實驗也多以空間記憶為代表,如海馬迴中神經元群(neuronal ensembles)與theta序列(theta sequences)可能代表了老鼠的前進行為。另外也有實驗指出theta波和整合感官資訊(如視覺和嗅覺)、成為情節記憶訊息的基礎單元相關聯。

Sharp wave-Ripples(中文可直譯作尖波-漣漪, 下文使用原文縮寫SWR) (~110-250Hz ripples和~0.01-3Hz sharp waves疊加),目前被觀測到發生在動物靜止不動或進入慢波睡眠時(slow-wave sleep)。Ripples是高頻率的神經振盪,sharp wave是和背景比較起來有較大振幅的一個波型,兩者常伴隨發生,因此合稱SWR。目前研究認為,SWR侷限在海馬迴和鄰近的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因此SWR可能就是從海馬迴中產生的,而ripples被認為在海馬迴CA1中透過中間神經元的高頻率抑制活動而產生,並受到CA3的sharp wave影響。

主流理論認為,SWR和記憶固化相關(consolidation),透過一個叫做“回放(replay)”的現象可以略知一二,當老鼠爬行一段距離後,會有一系列的位置細胞(place cell)依序活化,而當老鼠停下來,這些位置細胞會再以更快的時間尺度依序活化,同時間也有SWR被觀測到,回放這個步驟,可能和記憶固化大有關聯。另外在CA1中的錐狀細胞也被觀察到很強的分流式抑制(shunting inhibition),相對提升細胞被活化的難度,可能可藉此選擇出需要固化的記憶。另外某些實驗也發現,SWR也有可能和記憶的提取有關係,像是要提取腦中的空間地圖以計畫未來行走的路徑,或是用想像來體驗過去從未發生過的經驗等等。

Gamma波(~25-100Hz)出現在許多的動物行為中,振幅較theta波和sharp wave來得小一些,出現在許多腦區中,並且又可再分為slow gamma(~25-55Hz)和fast gamma(~60-100Hz)。CA1測量到的slow gamma主要來自CA3,fast gamma主要來自內側內嗅皮質(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MEC),兩者通常不會同時發生。主要的形成原因同樣被認為來自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除此之外,研究還指出theta波會調控gamma波的形成,也觀察到了theta相位-gamma振幅的耦合現象(theta phase-gamma amplitude coupling)。而gamma波的功能,現在有些實驗結果說明fast gamma和編碼感官訊息相關,而slow gamma和提取記憶相關,但都還需要更多實驗來證實。

綜觀上述三種神經振盪的形成機制,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當動物處於不同狀態時,會有不同的振盪出現,這些不同的腦波間也會互相影響,有時同時出現,有時相互抑制,若調控不正常的話,就可能出現一些疾病,在這篇回顧文章中,作者就稍微提及了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若往後對神經振盪的研究更加透澈,或許也能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撰稿:黃宣霈 H.P. Huang


原始論文:
Colgin, L. L. (2016). Rhythms of the hippocampal network.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7(4), 239–24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n.2016.21
參考資料:
Buzsáki, G., & Draguhn, A. (2004). Neuronal oscillations in cortical networks. Science, 304(5679), 1926–192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