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

樂於「彎來彎去」的祕密:昆蟲大腦節奏如何啟發智慧機器人 ——從蟲子的「Z字形探索」到自適應移動大未來

1. 迷宮裡的小冒險家:昆蟲如何不迷路? 想像你被放進一個充滿障礙的迷宮,眼前線索忽明忽暗,下一步該往哪裡?多數人會嘗試左右來回地「掃視」找線索。你知道嗎?許多昆蟲像螞蟻、蜜蜂、蠶蛾,其實也會用「彎來彎去」的方式探索世界!牠們大腦裡的「運動控制中樞」會根據線索強弱,自動切換直行或左右探索的動作模式。這種「主動找資訊」的行為讓昆蟲即使在視線模糊、氣味變淡時,也能找到回家的路——類似我們「左右張望」找出口。 圖 1|以 LAL 為核心的昆蟲運動控制框架 (A) 當來自多種感覺模態(如視覺、氣味或觸覺)的訊號可靠時,左右兩側的 LAL(外側附加葉)會將訊號直接傳遞至運動中樞(橘色、棕色訊號),使昆蟲穩定朝目標前進。 (B) 當訊號不可靠時,中央模式產生器(CPG)會交替翻轉左右輸出神經元的活動(增加藍色及綠色訊號),產生週期性轉向的「搜尋行為」,以提高環境取樣率。 (C) 穩定輸入下的 Type I(橙色)輸出維持恆定活動,昆蟲直線前進。 (D) 不穩定輸入下,Type I 活動呈週期震盪,導致昆蟲以波浪狀路徑探索環境。 圖中箭頭表示神經連結類型:黑粗線為興奮性、灰線為抑制性、藍線與綠線分別代表協助切換的 Type III 與 Type II 神經。LAL:外側附加葉;VPC:腹側前腦。(原文 Fig. 1) 2. 節拍器大腦:昆蟲的「中央節奏產生器」 研究人員發現,昆蟲大腦有一塊「側副葉」(Lateral Accessory Lobe, LAL),就像人體內建的節拍器。當環境線索明確時,大腦直接控制「向目標轉彎」;但當訊號變弱,這個區域就會主動產生節奏感,讓昆蟲左右擺動,彷彿自己切換「Z字形路徑」搜尋資訊。 這背後的祕密就是所謂的「中央節奏產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想像樂團指揮拍子,當樂手找不到旋律時,指揮會用節奏引導大家「即興演奏」——這正是昆蟲遇到「不確定訊號」時,大腦內部自動啟動探索模式的機制。 3. 電腦裡的「小昆蟲」:讓AI也會彎來彎去 這項研究團隊建構了一個模仿昆蟲大腦的「脈衝神經網路」(Spiking Neural Network, SNN)模型,並用模擬小機器人測試。當模型收到明確的目標訊號,會朝著目標直線前進;當訊號微弱時,會自動切換到「左右來回」的Z字路線,主動增加探索範圍。 他們發現:只要調整幾個核心...

最新文章

用深度學習「矯正」顯微鏡像差:AI 讓科學家看得更清楚

蒼蠅的倒掛絕技:如何在天花板上完美著陸

重力引導的大腦指南針:老鼠腦中的三維導航祕密

在基因及環境影響下的斑馬魚幼體之注意力轉換

VGG 預測果蠅大腦化學突觸連結組

一「聞」鍾情?嗅球中的GnRH神經元調控繁殖行為

脈衝神經網路可以自己分類?(液體狀態機與無監督式學習)

讓神經網路不再只是死記硬背

生成式AI對腦部異常檢測穩健性的提升

A Novel Grid and Place Neuron’s Computational Modeling to Learn Spatial Semantics of an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