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彎來彎去」的祕密:昆蟲大腦節奏如何啟發智慧機器人 ——從蟲子的「Z字形探索」到自適應移動大未來
1. 迷宮裡的小冒險家:昆蟲如何不迷路?
想像你被放進一個充滿障礙的迷宮,眼前線索忽明忽暗,下一步該往哪裡?多數人會嘗試左右來回地「掃視」找線索。你知道嗎?許多昆蟲像螞蟻、蜜蜂、蠶蛾,其實也會用「彎來彎去」的方式探索世界!牠們大腦裡的「運動控制中樞」會根據線索強弱,自動切換直行或左右探索的動作模式。這種「主動找資訊」的行為讓昆蟲即使在視線模糊、氣味變淡時,也能找到回家的路——類似我們「左右張望」找出口。
2. 節拍器大腦:昆蟲的「中央節奏產生器」
研究人員發現,昆蟲大腦有一塊「側副葉」(Lateral Accessory Lobe, LAL),就像人體內建的節拍器。當環境線索明確時,大腦直接控制「向目標轉彎」;但當訊號變弱,這個區域就會主動產生節奏感,讓昆蟲左右擺動,彷彿自己切換「Z字形路徑」搜尋資訊。
這背後的祕密就是所謂的「中央節奏產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想像樂團指揮拍子,當樂手找不到旋律時,指揮會用節奏引導大家「即興演奏」——這正是昆蟲遇到「不確定訊號」時,大腦內部自動啟動探索模式的機制。
3. 電腦裡的「小昆蟲」:讓AI也會彎來彎去
這項研究團隊建構了一個模仿昆蟲大腦的「脈衝神經網路」(Spiking Neural Network, SNN)模型,並用模擬小機器人測試。當模型收到明確的目標訊號,會朝著目標直線前進;當訊號微弱時,會自動切換到「左右來回」的Z字路線,主動增加探索範圍。
他們發現:只要調整幾個核心參數,模型就能穩定產生多種探索型態(如彎曲、直行、環狀甚至混亂路線),而最常見的就是類似昆蟲的「Z字形尋路」。有趣的是,這種節奏探索行為對於各種雜訊或參數改變都很有韌性,不容易被打亂。
![]() |
| 圖 2|動作路徑分析:不同輸入條件下,模型產生的「Z字形」、「直行」等多樣路徑。弱訊號→大幅度Z字;強訊號→筆直移動(原文 Fig. 4 ) |
4. 仿生智慧,走進我們的生活
那麼,這項「讓機器人學會彎來彎去」的技術有什麼用?比方說:
● 災害救援:搜救機器人在塵土飛揚、視線不良時,可自動切換Z字型搜尋,大幅提升找到受困者的機會。
● 醫療照護:助行機器人在病人迷失方向時,自動展開探索模式,引導安全返回。
● 教育科技:未來AI教學機器人也能像昆蟲一樣「主動探索」學生的需求,動態調整教學策略。
● 仿生機器人設計:打造更靈活、更聰明的自走車輛或機器人,適應複雜多變環境。
5. 啟發未來:當機器學會「猶豫」與「探索」
這項來自昆蟲大腦的節奏設計,告訴我們:最聰明的導航,往往來自「適度的不確定」。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與神經科學的融合,也許我們會見到更多「懂得探索」的機器,能像昆蟲一樣,即使在陌生世界裡也能找到出路。
你會希望自己的機器人夥伴也有這樣的智慧嗎?或許有一天,「猶豫與探索」會成為AI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這些靈感,正是來自迷宮裡勇於彎來彎去的小冒險家。
撰文:林樂瑞
原始論文:Steinbeck, F., Nowotny, T., Philippides, A., & Graham, P. (2022). Production of adaptive movement patterns via an insect inspired spiking neural network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16, 948973.
參考資料:
1. Steinbeck, F., Adden, A., and Graham, P. (2020a). Connecting brain to behaviour: a role for general purpose steering circuits in insect orientation? J. Exp. Biol. 223:jeb212332. doi: 10.1242/jeb.212332
2. Steinbeck, F., Graham, P., Nowotny, T., and Philippides, A. (2020b). “Can small scale search behaviours enhance large-scale navigation?,” in Living Machines 2020. Biomimetic and Biohybrid Systems, eds V. Vouloutsi, A. Mura, F. Tauber, T. Speck, T. Prescott, and P. Verschur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338–341. doi: 10.1007/978-3-030-64313-3_3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