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引導的大腦指南針:老鼠腦中的三維導航祕密
當我們行走、爬樓梯、甚至翻滾時,身體總能知道哪裡是「上」、哪裡是「下」。這項看似平凡的能力,其實依賴大腦中極為精密的「導航系統」。長久以來,科學家知道哺乳類動物的大腦裡存在一群特殊的「頭向細胞」(head-direction cells),像羅盤一樣記錄著頭部朝向的方位。然而,這個羅盤是否能在三維空間中運作?例如當老鼠抬頭、翻滾、倒掛時,它還能保持方向感嗎?
紐約大學與貝勒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 Dora Angelaki 團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研究首次證明,老鼠的大腦確實擁有一個以重力為基準的三維神經羅盤。這項發現讓我們對「空間感」的理解邁進了一大步。
在日常生活中,重力提供了最穩定的「垂直」訊號。研究團隊推測,大腦也許利用重力作為空間方向的錨點。為了驗證這點,他們在老鼠的三個腦區:丘腦前核(ADN)、後扣帶皮質(RSC)與扣帶束纖維(CIN)中記錄神經活動。這些區域是哺乳類導航系統的核心節點,負責把空間訊息整合成「我現在面向哪裡」。
科學家讓老鼠在可自由傾斜的三維平台上活動,並用精密的感測器量測頭部角度。之後,他們再讓老鼠被固定於一台能夠360 度任意旋轉的機械平台中,使頭部在整個三維空間中緩慢改變方向。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原本只被認為「辨別水平方向」的頭向細胞,竟然也會隨著頭部的俯仰(pitch)與側傾(roll)改變而活化。換句話說,這些細胞同時編碼了「方位」與「傾斜角」,形成真正的三維羅盤。
大腦如何計算三維方向?
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
1. 傾斜訊號(Tilt) 由前庭系統感知重力向量;
2. 方位訊號(Azimuth) 則像水平羅盤,記錄頭部旋轉方向;
3. 兩者以乘法方式結合,產生完整的三維方位表徵。
這個模型能精確預測大多數神經元的放電模式,顯示大腦的「導航演算法」其實與工程師設計的姿態感測器異曲同工。
當實驗在全黑環境下進行時,老鼠的傾斜調諧依然存在,幾乎不受光線影響。這意味著重力而非視覺才是垂直方向的基準。此外,當視覺線索與重力方向被刻意錯開時,神經元仍然依據重力訊號放電,進一步證實「大腦的指南針以重力為錨」。
早先的研究只在蝙蝠與猴子中觀察到三維方向細胞,人們以為這是為了適應飛行或攀爬的特化功能。這項新發現卻顯示,即使是地面活動的老鼠,也具備完整的三維導航能力。因此,三維頭向系統很可能是所有哺乳類的共通特徵,只是平時在地面上較少被激發。
這篇研究揭示,大腦的導航並非僅限於平面地圖,而是一個以重力為座標軸的三維參考系統。
這不僅能幫助理解人類在太空、潛水或虛擬實境中的方向感,也可能應用於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導航演算法的設計。未來,若能進一步了解這些神經元如何與記憶、視覺和運動控制互動,我們或許就能揭開「大腦 GPS」的全貌。
聲明:本文使用ChatGPT協助撰寫及確認
撰文:潘嘉丞
參考文獻:Angelaki, D. E., Ng, J., Abrego, A. M., Cham, H. X., Asprodini, E. K., Dickman, J. D., & Laurens, J. (2020). A gravity-based three-dimensional compass in the mouse bra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185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