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病在果蠅中的研究----有關多巴胺能的補償機制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已經成為危害人類生命的第二大神經官能性疾病,其在人類的身上主要表現為顫抖,僵硬,緩慢的運動和艱難的行走等諸多方面。對於人類帕金森氏症的研究已經有了較為長足的發展,而由於人類本身研究的局限,基於基因及遺傳等層面對於疾病的探究始終較為有限。自從在果蠅身上發現有關帕金森氏症的治病基因PTEN促進激酶(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 PINK 1)之後,眾多研究者將對帕金森氏症疾病的注意力轉移至果蠅身上,Daniela Molina-Mateo等人在2017年的一篇文獻中使用正常果蠅和將PINK 1突變後的果蠅進行了生命週期的行為追蹤研究,進一步探索了PINK 1及其影響到的多巴胺能(dopaminergic)在帕金森氏症中的影響。

研究者將正常果蠅與PINK 1基因突變之後的果蠅在免疫熒光蛋白圖像,行為表現及多巴胺能成分測量等多個方面在果蠅的整個生命週期(life-span)當中分為0-3天、7-10天、14-17天、21-24天及28-31天多階段進行測量,結果顯示,在行走距離、行走速度和活動力方面,果蠅羽化21天之後,PINK 1突變的果蠅顯著低於正常果蠅。進一步的研究發現,PINK 1基因突變的果蠅在羽化初期,多巴胺(dopamine)的表現會有部分的上升。此研究結果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多巴胺能神經系統(dopaminergic neural system)可能在PINK 1突變後扮演著對多巴胺含量的補償作用,而當羽化足夠長的時間之後,由於多巴胺能神經系統的補償作用已無法彌補PINK 1帶來的消退作用,此時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便會較為明顯的表現。此研究證明了在多巴胺能神經系統可能是除了PINK 1之外,對帕金森氏症產生影響的另一重要因素,也為今後研究果蠅帕金森氏症打開了新的窗口。



原始論文:
Molina-Mateo, D., Fuenzalida-Uribe, N., Hidalgo, S., Molina-Fernández, C., Abarca, J., Zárate, R. V., ... & Campusano, J. M. (2017).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esymptomatic stage in a Drosophila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Unveiling dopaminergic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撰文:韓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