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果蠅追蹤對象時不會轉錯方向?從神經科學看「自動導航」的奧祕

當果蠅雄性在求偶時,他必須不斷追著前方快速移動的雌蠅。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涉及一套極其精巧的神經控制系統。近期一項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揭示,果蠅的視覺追蹤系統中,存在兩條平行但分工不同的神經通路,幫助牠在變化多端的情境中做出精準決策。

追蹤行為的挑戰:讓對象保持在視野正中央
想像你正在走路追一個忽左忽右跑的朋友。你必須不斷微調方向,確保對方維持在你眼前。這就是所謂的「視覺追蹤」。在工程學中,這類行為可被視為「回饋控制系統」:大腦持續比較目前的影像與預期目標之間的差距(誤差),並根據誤差調整行動。
但這個控制系統不能太「死板」。如果反應太弱,就會錯過對方;反應太強,又可能來回過度修正,導致搖擺不定。因此,果蠅的大腦必須「適應性地」調整回饋強度,也就是調整「增益」,根據情境變化做出最合適的反應。

兩條通路,兩種策略
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回饋系統其實包含兩條平行的神經通路:
AOTU025 負責偵測在視野邊緣的移動物體,幫助果蠅「大致」把對象導向視野中央。
AOTU019 則聚焦在視野正中央,專門負責「精細」的微調,確保對象保持在正中央。
這種分工不僅提升了追蹤的精準度,也能在快速移動中避免系統不穩或過度修正。

精準修正的關鍵:方向感知與生理狀態
有趣的是,AOTU019 不只是「看位置」,它還能「看方向」。當對象正逐漸偏離視野中央時,這條通路的反應會加強,引導果蠅做出更積極的轉向行為。這就像開車時發現車子偏離車道,車道維持系統會自動加強修正力道。
此外,果蠅的生理狀態也會影響這套系統。例如,在「性喚起」狀態下(由特定神經元激活),AOTU019 的活動顯著提升,讓果蠅更專注、更有效率地追蹤對象。當牠奔跑得更快時,這條通路的反應也會更強,確保即使在高速移動下也不會偏離目標。

把控制理論搬進生物腦中
研究團隊將這整套神經迴路比喻為「生物版本的自動控制系統」。不僅有誤差偵測與修正,還引入了方向偏移率的資訊(即誤差變化的方向),這與工程學中的「微分控制」概念相似。這種設計能讓果蠅在最需要精準的時候(例如目標即將脫離視線時)快速反應,同時避免過度修正。

小腦袋,大智慧
這項研究強調,哪怕是體型微小的果蠅,其大腦也進化出高度專業化且彈性的神經策略。透過設計精密的神經迴路,果蠅能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靈活應對,完成求偶等高度競爭的行為任務。
對於人類而言,這不僅是對昆蟲行為的好奇探索,更提供了一個靈感來源: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發展中,如何透過模仿自然的控制策略,設計更穩定、更靈敏的系統。

使用chatGPT 4o協助編輯


撰文:廖晨絜


Reference:
Collie, M. F., Jin, C., Kellogg, E., Vanderbeck, Q. X., Hartman, A. K., Holtz, S. L., & Wilson, R. I. (2025). Specialized parallel pathways for adaptive control of visual object pursuit. bioRxiv, 2025-0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