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節拍器:會自己調整步伐的智慧神經網路。讓機器人學會「踩地感覺」的秘密

小小觸感,大大改變
想像你走在沙灘與柏油路上,腳下的感覺是否不同?大腦其實會根據這些觸感,自動調整走路方式,讓我們走得更穩更省力。那機器人可以像人一樣「因地制宜」地改變步伐嗎?
這正是西班牙研究團隊的研究目標。他們開發了一種能「感覺地板」並即時調整步伐的機器人系統,靠的是模仿大腦的神經節奏——「脈衝神經網路(Spiking Neural Network, SNN)」。

來自大腦的靈感:節奏控制器
在動物身上,有一種稱為「中央模式產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的神經迴路,能自動產生像走路、游泳、呼吸這種有節奏的動作。這些神經不需要大腦下指令,只靠內部連結就能自動打節拍,像體內的節拍器。
研究團隊把這種機制搬到機器人身上,並且透過更接近人腦運作的「脈衝神經網路」實作。和傳統的人工神經網路不同,SNN不是連續訊號,而是以「一跳一跳的電信號(spikes)」模擬神經元,這種方式更省電、反應更快速,也更能處理現實中的感官變化。
圖 1|SNN 控制器與六足機器人架構示意圖(原文 Fig. 1):展示了一隻六足機器人,每條腿都連接馬達與壓力感測器(FSR),而中樞神經系統則由脈衝神經網路搭建,模擬生物的節奏性移動。

感覺地板,調整節奏
這隻六足機器人每隻腳底下都裝了一個「力敏感電阻(Force Sensitive Resistor, FSR)」,可以感測地面壓力。當機器人踩在較硬或較軟的地面時,FSR的電壓會改變,經過數位轉換後,轉成一連串「神經脈衝」,送入神經網路中。
SNN接收到這些脈衝後,會自動調整節奏訊號的頻率,進而改變機器人馬達的運作頻率。也就是說,地面變軟,步伐變慢;地面變硬,步伐變快——完全不需要人下指令。
圖 2|不同壓力下節奏變化圖(原文 Fig. 5):壓力越大,SNN發出節奏越快,讓機器人加快腳步。這張圖顯示從走路(低頻)、小跑步到奔跑(高頻)的自然切換。

為什麼這很厲害?
這個設計最大的突破,在於它是「閉環控制」——機器人能根據環境回饋自己調整,而不是按照預設指令死板執行。研究中甚至證明,節奏切換只需 2 毫秒,比以往需要幾十毫秒甚至數秒的系統快得多。
而這樣的系統不只是理論模型,它是實體實作在一塊名為「SpiNNaker」的神經硬體平台上,配合 FPGA 與馬達,真正驅動了一台六足機器人。整個神經網路只用了 450 顆虛擬神經元,效率高又省電。
圖 3|機器人在不同地形中的應用示意(重繪):建議重繪簡圖呈現沙地、草地與柏油路,並標示機器人依感測資料調整節奏的流程(原圖未提供完整場景圖,重繪以強化應用情境)。

這能用在哪裡?
這項技術有許多令人興奮的應用可能:
🛠 救災探索機器人:可自動調整在瓦礫堆或泥濘中的行走方式。
🧓 智慧義肢與復健輔具:根據病患的力量與步態調整支撐節奏。
🤖 仿生機器人設計:從水陸兩棲機器蛇到自走物流載具,都能獲得類似「感覺」的自主反應。

未來的機器人,也會有「腳底神經」?
這項研究展示了用「神經網路」處理感官回饋的潛力,而不是靠傳統的程式邏輯。未來若加入視覺或聲音感測器(如動態視覺感測器 DVS 或聽覺神經元 NAS),機器人或許能像人一樣,不只是走得好,還能看、聽、感受世界。
🧠 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機器人踩進森林,能像動物般隨地形變換步伐、甚至辨識聲音方向?這種「神經機器人」或許正在一步步走進我們的生活。


作者:林樂瑞


參考資料:López-Osorio, P., Pérez-Peña, F., & Dominguez-Morales, J. P. (2024). A feedback sensor based on spiking neural networks for real-time robot adaption. In Y. Torres, A. M. Beltran, M. Felix, E. Peralta, & D. F. Larios (Eds.), Recent advanc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in STEM: Proceedings of STEMEPS 2023 (Vol. 50, pp. 570–580). Springe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