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昆蟲聚集在人工光源周圍?最新研究揭開謎團

我們常常看到昆蟲在夜晚環繞光源飛行,但其中的原因一直不明。近期的倫敦帝國大學的研究挑戰了一些長期以來的理論,比如昆蟲使用光源作為導航工具或被熱量吸引。該研究利用高解析度的 3D 動作追蹤技術,深入探究不同昆蟲物種與人工光源的互動。

與普遍認知相反,昆蟲並非直接飛向光源,而是展現出一種「背光反應」(Dorsal-Light Response, DLR),也就是將背部朝向最亮的光源。這種在自然環境中有助於昆蟲定向的行為,在人工光源附近卻會產生干擾,導致飛行軌跡混亂,例如盤旋、停滯或翻轉。研究發現,光源的強度和位置在這些行為中起著關鍵作用。散射且類似天空的光源能夠恢復昆蟲的正常飛行模式,這表明通過調整人工照明設計可以減輕其對昆蟲的負面影響。

該研究提出了一個基於 DLR 的模型,解釋了昆蟲在光源附近的飛行軌跡。這個模型假設昆蟲試圖將背部朝向最亮的光源,從而導致它們圍繞光源進行迂迴飛行。然而,該模型並非萬無一失。首先,研究指出部分昆蟲,例如天蛾和果蠅,似乎並不受人工光源的影響,這暗示了其他因素,如對特定波長的感知或抑制反應的機制。此外,這個模型主要適用於近距離的飛行行為,對於昆蟲遠距離如何被光源吸引仍無法完全解釋,也無法說明在凌晨或黃昏時,為甚麼昆蟲仍能正常飛行。

未來的研究應著眼於這些限制,深入探討昆蟲視覺系統對不同光譜的反應,並研究其他可能影響昆蟲飛行行為的因素(註)。這不僅能拓展我們對昆蟲行為的理解,也有助於制定更有利於昆蟲保育的照明策略,從而減少光污染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

註: 比方說,結合光流與角速度變化所估計出重力的方向,在數學上是可行的,並被使用在小型無人機上。
聲明: 本文使用了AI工具 (ChatGPT4)進行寫作輔助。


撰文:葉宸甫


參考文章
1. Croon, Guido C. H. E. de, Julien J. G. Dupeyroux, Christophe De Wagter, Abhishek Chatterjee, Diana A. Olejnik, and Franck Ruffier. 2022. “Accommodating Unobservability to Control Flight Attitude with Optic Flow.” Nature 610 (7932): 485–90.
2. Degen, Jacqueline, Mona Storms, Chengfa Benjamin Lee, Andreas Jechow, Anna Lisa Stöckl, Franz Hölker, Aryan Jakhar, et al. 2022. “Streetlights Affect Moth Orientation Beyond Flight-to-Light Behaviour.” bioRxiv.
3. Fabian, Samuel T., Yash Sondhi, Pablo E. Allen, Jamie C. Theobald, and Huai-Ti Lin. 2024. “Why Flying Insects Gather at Artificial Light.”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1): 689.
4. Hsiao, H. S. 1972. “The Attraction of Moths (Trichoplusia Ni) to Infrared Radiation.”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18 (9): 1705–1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