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強度的變化對黃蜂避障能力的影響

能夠有效偵測和躲避障礙物,對於飛行類的昆蟲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行為在不同光線強度下都有重要的意義。日前,Emily Baird等人發表在《Animal Cognition》上的一篇研究性文章,就黃蜂在不同光線強度下對於障礙物的躲避能力,進行了行為實驗層面的探究。

在實驗中,研究者依次將黃蜂放入實驗儀器中,實驗為2×2組間實驗設計,兩個變量分別是光線強度(強光環境:500 lx,弱光環境:19 lx)和儀器中心有無障礙物。研究結果顯示,不管是在強光環境下還是在弱光環境下,相對於沒有障礙物的環境(控制組)的黃蜂,在有障礙物時黃蜂都是在距離障礙物大約22 cm的時候飛行軌跡發生偏轉,移動速度也有了顯著的降低,也就是出現了所謂的“繞道”的行為。同時,研究結果也表明,黃蜂在黑暗當中的整體移動速度是顯著低於在強光環境當中的,說明了雖然黃蜂在弱光環境下一樣是可以在大約22 cm的距離意識到障礙物的存在並且合理躲避,但這是由於黃蜂增加了對光線的辨識時間換來的,換言之,對弱光環境的光線敏感度的調節,降低了黃蜂的移動速度,這或許是黃蜂在不同光線強度下避障的一種策略。進一步的,研究者分析出,在距離障礙物22 cm時障礙物對於黃蜂的視角大約是13°,而研究者也提到,不同昆蟲對於障礙物辨識到的視角閾值是不同的(蝗蟲大約10°,而果蠅大約是33°),換言之,只有在昆蟲的視野中障礙物大於某個視角時,昆蟲才會明顯意識到障礙物的存在而使軌跡發生變化。

由此,筆者聯想到,在果蠅的研究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行為典範叫做“Buridan’s paradigm”,指的是減掉翅膀的果蠅往返爬行於兩個黑色視覺刺激。關於此行為的內部機制尚不清楚,而在筆者本人的研究當中,最能引起果蠅往返爬行行為的黑色視覺刺激的視角也是大約30°,這與研究者提出的“果蠅避障視角大約33°”相差無幾。由此是否也可以猜測,在“Buridan’s paradigm”中,當果蠅看到黑色視覺刺激的視角大約在30°時,也會把此黑色視覺刺激辨識為“障礙物”從而躲避?此猜測雖然僅僅是猜測,也需要大量行為實驗予以證實。不過,至少Emily Baird對黃蜂避障行為的研究,確實可以給昆蟲避障相關的研究提出了更多方向。


撰稿人:韓睿


原始論文:Baird, E. (2020). Obstacle avoidance in bumblebees is robust to changes in light intensity. Animal Cognition, 1-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071-020-01421-z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