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監測工程中的仿神經設計

受生物機制啟發之工程實作現在隨處可見,今天介紹的這篇文章將焦點放在「自我監測(self-monitoring)」的系統上,簡言之是有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的系統,我們可以進一步將其區分為三個層次,從簡單的反射行為,到對自身結構的意識,再到學習與預測。文章分別探討各層次的神經科學與自動機器人領域類比,讓我們對現代仿生設計有基本認識。

反射行為僅依簡單的神經迴路,即可觸發即時的動作,且多為先天即具備,用以避免陷入迫切危險,或完成重複性的簡單任務,如位於脊髓的中樞模式發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自動仲裁肌群的活動;體內平衡(homeostasis)與身體調適(allostasis),分別對應內在身體平衡,和對外在環境影響的平衡,一個工程上的例子是,一隻六足機器人若其中一隻腳缺損導致行走路線偏移,機器人會漸漸修正其步態,正是需要對自身結構認知,以適應不同身體狀態;最高層級的控制牽涉到認知行為,舉凡記憶、學習、注意力,甚至情緒,如現代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會將五官設計為可活動的,以讓人感受更細膩的情緒表達。


撰文:姚皇宇


原始文獻:A. A. Chiba and J. L. Krichmar, "Neurobiologically Inspired Self-Monitoring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doi: 10.1109/JPROC.2020.297923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