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壞的大腦─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lzheimer’s disease (上)
阿茲海默症是當代醫學最重要的焦點之一,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人也愈來愈多,非遺傳性的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90歲以上的罹患率達4成,阿茲海默症成為已發展國家的重大死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認識阿茲海默症已經成為當代重要的健康議題。在<當大腦開始崩壞>中,英國神經科學家約瑟‧傑貝利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病人的生活經歷、掙扎,到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歷史,甚至探討冰島、印度、哥倫比亞、瑞典等地的地理、族群(遺傳)、文化(飲食)上可能的影響,從臨床的診斷治療到可能的分子遺傳機制,全面性的讓讀者窺探阿茲海默症的前世今生,筆者相當推薦對阿茲海默症有興趣的讀者跟著約瑟‧傑貝利的腳步一起探索阿茲海默症。本文將<大腦開始崩壞>以及過去的一些研究結合,綜合性的簡述阿茲海默症的相關研究。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在行為、認知層面可看到短期記憶、嗅覺、空間方向的記憶喪失等。而在組織層級,大腦則會出現蛋白質斑塊沉積,這樣的發展並非隨機,首先會在新皮質出現,接著出現在海馬迴,隨著不同的階段往不同的腦區擴散,而神經細胞內部也出現雙螺旋狀的絲狀物質tau沉積,最終大腦神經會大規模的死亡並導致個體的死亡。
此種失智症,由德國醫師愛羅斯‧阿茲海默在1906年提出,他發現一位名為奧古斯塔‧迪特的婦女罹患嚴重的失憶症狀,成為第一個被正式提出的案例。由於當時正為光學顯微鏡蓬勃發展的時期,他與開發出Nissl stain的科學家尼梭正好一起工作,成為第一批以顯微鏡觀察精神病的醫師。和當時盛行的、由佛洛伊德發展出的心理分析治療策略中,顯得特別不同。
現今學界認為這個病症的起因錯綜複雜,可能不只一種,從遺傳到病毒、真菌感染、腸道菌的菌相都有,睡眠、飲食、運動、壓力各個面向也都有科學家和醫生著手進行。阿茲海默症的一些相關研究及學說會在下一篇文章再跟大家一起分享
撰稿人:強敬哲 C. C. Charng
參考資料:約瑟傑貝利;當大腦開始崩壞(2017)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在行為、認知層面可看到短期記憶、嗅覺、空間方向的記憶喪失等。而在組織層級,大腦則會出現蛋白質斑塊沉積,這樣的發展並非隨機,首先會在新皮質出現,接著出現在海馬迴,隨著不同的階段往不同的腦區擴散,而神經細胞內部也出現雙螺旋狀的絲狀物質tau沉積,最終大腦神經會大規模的死亡並導致個體的死亡。
此種失智症,由德國醫師愛羅斯‧阿茲海默在1906年提出,他發現一位名為奧古斯塔‧迪特的婦女罹患嚴重的失憶症狀,成為第一個被正式提出的案例。由於當時正為光學顯微鏡蓬勃發展的時期,他與開發出Nissl stain的科學家尼梭正好一起工作,成為第一批以顯微鏡觀察精神病的醫師。和當時盛行的、由佛洛伊德發展出的心理分析治療策略中,顯得特別不同。
現今學界認為這個病症的起因錯綜複雜,可能不只一種,從遺傳到病毒、真菌感染、腸道菌的菌相都有,睡眠、飲食、運動、壓力各個面向也都有科學家和醫生著手進行。阿茲海默症的一些相關研究及學說會在下一篇文章再跟大家一起分享
撰稿人:強敬哲 C. C. Charng
參考資料:約瑟傑貝利;當大腦開始崩壞(201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