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臉孔的腦區是一定要看到臉才會形成的
不只是人類,許多靈長類的嬰兒都對臉孔有辨識能力。而對於辨識臉部的腦區是先天由基因決定而形成的,還是後天經由學習經驗而形成的,一直一來存在兩派說法。這篇發表在自然(Natural)期刊上,由美國哈佛醫學院所進行的研究則認為,對於臉部辨識腦區的形成,在關鍵發育期必須要看到臉孔。
研究團隊使用的剛出生的小猴子。工作人員每天會按時去陪小猴子玩,小猴子也會每天得到各種顏色的新玩具,也聽得到聞得到其他猴子的聲音氣味,總而言之過得很快樂。實驗組和控制組唯一的差別是,去陪實驗組小猴子玩的人都帶著焊工面具,藉此讓小猴子沒有任何看到臉孔的機會。等小猴子出生滿兩百天後,控制組猴子在看到臉孔時,其腦部掃描呈現顯著反應。相較之下,都看過臉的實驗組猴子則幾乎沒有反應。
研究團隊也對小猴子做了視線停留實驗。他們發現,控制組猴子傾向把視線停留在臉孔,而沒看過臉的小猴子則不會。詳細而言,當看到物品諸如夾子、鐵鎚等等時,兩種猴子在統計上瞄的地方都差不多。但如果換成給他們看猴子或者人類,則控制組小猴很顯著的把視線停留在臉部比較長。相反的,沒看過臉的實驗組猴子則是把視線停留在手(猴子也有手)的時間顯著較長。
作者認為,環境對觀看的行為是很重要的。由於觀看行為驅動神經反應,而神經反應則造成了不同功能區域的行成。
撰文:高國維
文章出處:Arcaro, et al., (2017) "Seeing faces is necessary for face-domain formation" Nature Neuroscience https://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20/n10/nn.4635/metrics
研究團隊使用的剛出生的小猴子。工作人員每天會按時去陪小猴子玩,小猴子也會每天得到各種顏色的新玩具,也聽得到聞得到其他猴子的聲音氣味,總而言之過得很快樂。實驗組和控制組唯一的差別是,去陪實驗組小猴子玩的人都帶著焊工面具,藉此讓小猴子沒有任何看到臉孔的機會。等小猴子出生滿兩百天後,控制組猴子在看到臉孔時,其腦部掃描呈現顯著反應。相較之下,都看過臉的實驗組猴子則幾乎沒有反應。
研究團隊也對小猴子做了視線停留實驗。他們發現,控制組猴子傾向把視線停留在臉孔,而沒看過臉的小猴子則不會。詳細而言,當看到物品諸如夾子、鐵鎚等等時,兩種猴子在統計上瞄的地方都差不多。但如果換成給他們看猴子或者人類,則控制組小猴很顯著的把視線停留在臉部比較長。相反的,沒看過臉的實驗組猴子則是把視線停留在手(猴子也有手)的時間顯著較長。
作者認為,環境對觀看的行為是很重要的。由於觀看行為驅動神經反應,而神經反應則造成了不同功能區域的行成。
撰文:高國維
文章出處:Arcaro, et al., (2017) "Seeing faces is necessary for face-domain formation" Nature Neuroscience https://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20/n10/nn.4635/metrics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