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性間隙連接在神經系統中的功能性角色

        間隙連接(gap junction)是動物細胞中最常見的連接模式,由穿膜蛋白在互相接觸的細胞之間形成孔道,兩細胞之間的細胞基質可相互流通,是鄰近細胞之間的一種溝通模式。在神經系統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化學性突觸之外,間隙連接也普遍存在於大腦皮質的抑制型神經元之間,膜電位能透過間係連接直接影響另一個神經細胞。近期的實驗研究發現——神經細胞之間的間係連接強度,如同突觸一般有著可塑性,會視神經元的興奮情形不同而改變。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London, United Kingdom)的研究員基於動態的間係連接,建構了能夠模擬神經震盪(neural oscillation)的網路,指出了間係連接在神經系統傳遞訊息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神經震盪是一群神經元以特定的頻率反覆興奮,這個現象一方面影響了認知、注意力等正常狀態下的腦功能,另一方面卻也是許多神經疾病的重要特徵。同時在認知功能與病理中扮演重要意義,代表形成神經震盪的系統必須要有能達成動態平衡的機制,具有可塑性的動態連結能夠使神經網路具有這樣的特性——在一個由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構成的網路中,所有神經元彼此以化學性突觸相連結,而在抑制性神經元之間再加上間係連接,這個網路的動態會隨著間係連接的強度而有不同的動態:較強的間係連接會使神經元同步簇狀興奮(bursting),實驗發現簇狀興奮會使間係連接強度下降,整個網路因此進入另一個非同步的態,此時神經元活動多為單一而分散的動作電位,若間係連接如同突觸般具有長期增益效果(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則間係連接增強,網路又會逐漸回到同步狀態,形成在同步/非同步兩個狀態之間的動態平衡。

原始論文:Pernelle, G. (2018) Gap junction plasticity as a mechanism to regulate network-wide oscillations. Plus Computational Biology

撰稿:李宛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