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對不斷更新的訊號的長時記憶編碼和提取的過程



一直以來,對人類記憶的研究都是經久不衰的熱議話題,而長時記憶作為記憶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其生理構造及記憶過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日前,Herweg等人發表在《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當中的一篇文章,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fMRI)和眼動儀,研究人類多巴胺邊緣系統當中有關長時記憶的紋狀體(striatum)等結構對編碼和提取的影響。

Herweg等人使用兩種類型的圖片作為實驗刺激,分別是室內佈景的圖片和室外佈景的圖片,在實驗過程中各個階段室內佈景和室外佈景的圖片數量保持平衡。在實驗的第一階段,研究者先請受試者熟悉這些160張圖片;在第二階段,研究者加入新的160張圖片與之前160張圖片共同呈現,並加入fMRI和眼動進行追蹤,同時請受試者判斷圖片是否為新異刺激;10分鐘後,研究者繼續加入160張圖片與之前的圖片一起隨機呈現,研究者將此階段稱之為長時記憶的提取階段。行為數據顯示,相比於長時記憶的編碼階段,提取階段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更短的反應時間,並且受試者對於先前呈現過的舊圖片的記憶強度明顯高於新圖片;在分析眼動儀追蹤的數據之後,研究者發現在長時記憶的提取階段,受試者在看到舊圖片會有更大的瞳孔尺寸。而在功能性核磁共振儀器產生的數據則表明,當受試者看到舊圖片時,在黑質和腹側背蓋區(substantia nigra and ventral tegmental areaSN/VTA)會有更高的血氧含量活性,而紋狀體的血樣含量活性指標則呈現相反的結果。此結果證明紋狀體與黑質等區域對於長時記憶的不同作用,同時進一步證明在長時記憶中,編碼和提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進程。



原始論文:
Herweg, N. A., Sommer, T., & Bunzeck, N. (2017). Retrieval demands adaptively change striatal old/new signals and boost subsequent long-term memo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315-17.

撰稿人:韓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