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腦筋 」的神經發育方法


神經發育學一直以來是神經科學的核心議題。大腦結構高度複雜,多樣且精細,神經究竟是如何生長、如何連結、如何組裝出可運作的迴路,都是無比複雜,令人著迷的領域。本身就是困難而迷人的問題。本次介紹的是 2025 年 5 月刊登於《 Science 》的最新研究,主旨是「 神經如何完成正確配對 」。

該研究描述了果蠅嗅球 ( antennal lobe, AL ) 中約 50 個嗅小球 ( glomeruli ) 內,各類嗅覺受器神經元 (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ORNs ) 如何與投射神經元 ( projection neurons, PNs ) 完成近 50 對 50 的一對一空間配對。這種高度精準的對應,若僅靠三維空間的盲目搜尋,複雜度是幾乎不可行的。

因此他們認為這種神經生長勢必會有簡化的方式,作者提出一個觀點「 降維 」 (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 。我喜歡把它戲稱成「 死腦筋 」策略:用極度刻意、規定化的流程,把原本複雜的三維搜尋,拆成先 2D 再近似 1D 的流程。

以大樓比喻:先讓每層樓有人站在電梯前排成半圓,再告訴每位回家的人:「 去找固定角度(例如 30°、45°)的那一位帶路。 」於是你只需一層一層坐電梯,專找那個角度的人確認是否為帶路者。原本 3D 的找家先被轉到 2D( 先按角度在平面上找到人 ),再縮成沿固定角度的近似 1D 搜尋( 逐層移動 )。

對應到生物實際情況,在發育階段時,無論在成蟲後位於表面或內部的 PN,樹突都有一部分會延伸到嗅球表面,其實這樣就相當於第一次的「 降維 」了,因為投射神經元在發育完成後是有可能在嗅球內部的,這相當於從三維搜尋降到了二維搜尋,這對應的是排成半圓形的舉例。

隨後半胱氨酸蛋白 Sema-2b ( Semaphorin-2b, Sema-2b ) 與 Toll 受體 ( Toll receptors ) 家族。兩者在 ORN 軸突內外側軸 ( medial–lateral ) 上的差異表達,會指導 ORN 於特定角度沿嗅球表面弧形生長,Sema-2b以及Toll 受體家族的效應對應著被告知要往哪個角度找人。

研究者以 RNAi / 過表達重導向 ( rerouting ) 後,發現發育期的角度偏差,與成蟲時 ORN–PN 錯配比例呈顯著正相關。這直接支持「 每類 ORN 主要在自身那條一維帶狀區域內尋找配對」的模型。

當 ORN 經過各 PN 時,會藉由 跨膜蛋白 ( Teneurins ) 等同質性吸引 ( homophilic attraction ) 分子判斷是否為正確配對,在發育期表面處與同類 PN 樹突接觸後,伴隨著肌動蛋白絲 ( filamentous actin ) 的上升,暫時分枝會被穩定,為配對與突觸 ( synapse ) 形成做準備。這對應著沿著角度找到人後確認的環節。

此外有一些其他的現象在實驗確認過程中也有被發現,若ORN 在發育期錯失了同類 PN,會導致 PN 樹突會傾向留在表面,甚至與相鄰表面嗅小球的 ORN 形成突觸連結。相當於是帶路的留在原處停滯,甚至找了旁邊的人的帶去家裡了。

但實際上帶路算是一個高度抽象且簡化的舉例,因為 PN 與 ORN 結合後,在生長後期,作者推論其會受到鄰近神經突之間的空間擠壓與競爭影響,導致部分嗅小球逐步沉入嗅球內部,才能完成最終的三維結構,並非一開始就固定於內部,因此本舉例的大樓並不完全準確,在理解此舉例時請務必注意此點。

總而言之,該論文提供了一種特別的「 降維 」論點,並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支持該論點。

總體來說簡略的完整流程為:
1. PN 樹突先把可能的目標帶到嗅球表面(3D→2D)
2. 各型別 ORN 沿特定角度的弧形軌跡在表面前進,將搜尋限制在窄帶(2D→近似 1D)
3. 透過同質性吸引分子在窄帶內完成精準配對
4. 受鄰近神經突的競爭與空間安排影響,部分迴路沉入內部,還原成重時表現的的三維嗅小球樣態。

這套以「 死腦筋 」程序實現的「 降維 」,有效避免了整個三維空間的窮舉以及大量錯連凋亡機制,這種高精度連接假說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觀點,或能夠揭開更多極為複雜結構的發育模式,及促進我們對於大腦結構的理解。

*使用ChatGPT 5協助潤色文字及與論文內文校對確認


撰文:黃峻緯


Reference:
Lyu, C., Li, Z., Xu, C., Wong, K. K. L., Luginbuhl, D. J., McLaughlin, C. N., Xie, Q., Li, T., Li, H., & Luo, L. (2025).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simplifies synaptic partner matching in an olfactory circuit. Science, 388(6746), 538–54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