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搬家」了
我們都希望有好的記憶讓我們能面對考試時事半功倍,然而近年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忘記是我們大腦主動進行的,而不是記憶衰退或故障。最新由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揭示─果蠅大腦在遺忘時,會主動將記憶從一個記憶編碼的神經元的一個區域搬家到另一個區域,再「主動」逐漸清除它!結果發表於Current Biology。
果蠅大腦中的蕈狀體(MB)是學習與記憶的中心,其中的一種編碼細胞γKC是最初形成記憶的重要神經元,其輸出訊號的區域可分為5個區域(γ1-γ5),每個區域皆會和各自的輸出神經元(MBON)連接,而決定了果蠅的行為反應。
過去我們已知道,在訓練的時候,當我們同時給果蠅氣味A與電擊,記憶是儲存在γ1的區域,透過突觸前抑制(presynaptic depression)的方式,γ1和其對應的MBON連結會變弱,而導致果蠅會躲避氣味A。
本次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形成的初期,的確記憶是儲存在γ1的位置,然而兩小時後,記憶會移動到γ4的區域,而且透過建造(Rac1/Dia)讓「碼頭」的規模增加(active zone),而讓γ4的突觸變強(presynaptic potentiation), 由於在這邊的MBON是引導果蠅躲避,因此果蠅還是增強的結果還是會是躲避的行為。
緊接著果蠅的KC又會合成Ephrin,而導致γ4的突觸恢復到正常數值,若我們把果蠅的Ephrin抑制掉,記憶則可以持續存在。因此是果蠅大腦主動抑制記憶的存續。
這篇研究不只改寫了我們對「忘記」的想像,也提供了新的生物學模型─遺忘是一場由 Rac1等訊息傳遞路徑主導的突觸重構。記憶不是自然衰退,而是經過大腦有計劃地轉移、再被主動清除。
撰文:強敬哲 C.C.Charng
參考資料:
Huang, N., Zhou, J., Gao, Y., Peng, Y., Hu, W., Ou, G., ... & Zhong, Y. (2025). Rapid memory shift between different synaptic ensembles promotes forgetting in Drosophila. Current Biology.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