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介面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腦機介面(brain machine interface,又稱BMI)是一個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裝置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其最大的目標為幫助已癱瘓或是喪失功能的身體部位,重新拿回大腦的控制權。我們可以想像在未來的世界,或許人類可以不需要因為中風而長期臥床,也能在失明後重新看見世界。
想要建立這樣的系統,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讀取神經的資料當作機器的input,在不同的大腦區域有著由單一或一群神經構成的訊號,最常見的分別有利用非侵入式方法所偵測到的EEG、侵入式方法的ECoG、LFP等等,如圖一、二,你可能會有些訝異在受傷的部位還能對外來的刺激產生action potential,但其實這些action potential已經是受傷過後的神經活性,和正常人的反應有所差異。因此我們必須透過數據分析來了解這個新建立的神經系統,才能夠讓病人更精準的控制機器。然而,這也是腦機介面所面臨到的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完全的使用正常人身上得到的數據來設計腦機介面,除非未來的科技能夠破解受傷的腦與正常的腦之間的關聯。
圖一 |
圖二 |
單向腦機介面:
曾有科學家嘗試在四肢癱瘓的病人身上進行實驗,透過放置一個微小的silicon晶片在頭殼上,同時搭配著螢幕上出現的移動目標,讓病人想像著移動另一個游標去追逐目標,並記錄下當時的神經活性,可以發現當目標開始移動時,的確會出現明顯的神經活性變化,如圖三。接著透過這些data科學家設計出了filter重建出移動的指令給螢幕上的游標,讓病人想像的意念化為真實。結果顯示有高達7到9成的實驗成功移動游標去追逐目標,如圖四。
圖三 |
圖四 |
雙向腦機介面:
另一組科學家則設計出了brain to brain的腦機介面,他是利用EEG以及TMS的技術來當成接收以及刺激的手段,一次實驗中會有兩位sender以及一位receiver,sender能夠看到螢幕上完整的俄羅斯方塊,並且下指令給receiver來控制如何放置方塊,receiver則無法看見放置的部分,只能透過sender傳送的指令來做事情,如圖五。訊息傳送的過程只透過brain to brain interface來溝通。結果顯示receiver確實能夠成功放置俄羅斯方塊到對的地方,同時也能在訊息交換的過程中學習到哪一位的訊息較為正確,如圖六。
圖五 |
圖六 |
除了科學家致力於腦機介面的發展,企業大老馬斯克(Elon Musk)也為此開了一間公司neuralink來努力實現生化腦的夢想,neuralink曾表示,「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讓癱瘓患者重新在數位世界獲得自由:文字溝通更直覺,用網路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探索世界,透過影像和藝術表達創造力。」,相信在未來人類能夠透過思考就操控一切的世界就在不遠處。
撰文:黃千恩
參考資料:
1. Hochberg, L., Serruya, M., Friehs, G. et al. Neuronal ensemble control of prosthetic devices by a human with tetraplegia. Nature 442, 164–171 (200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4970
2. Buzsáki, G., Anastassiou, C. & Koch, C. The origin of extracellular fields and currents — EEG, ECoG, LFP and spikes. Nat Rev Neurosci 13, 407–420 (2012). https://doi.org/10.1038/nrn3241
3. Slutzky MW, Flint RD.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brain-machine interface input signals. J Neurophysiol. 2017 Aug 1;118(2):1329-1343. doi: 10.1152/jn.00070.2017. Epub 2017 Jun 14. PMID: 28615329; PMCID: PMC5558032.
4. Jiang, L., Stocco, A., Losey, D.M. et al. BrainNet: A Multi-Person Brain-to-Brain Interface for Direct Collaboration Between Brains. Sci Rep 9, 6115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41895-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