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神經晶片Loihi的現在與未來
仿神經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可說是近十年竄升的明日之星,以低功耗、仿生、非同步運算等特色,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同時幾家業界知名的公司也紛紛推出實驗性質的仿神經晶片(neuromorphic chip),如IBM的TrueNorth和Intel的Loihi。然而仿神經運算發展至今是否有實質的應用成果?是否真的如其響亮的名聲能在下一代的人工智慧取得一席之地?本次介紹的文章是由Intel Lab Loihi團隊撰寫,分享自從2018年Loihi推出至今,世界各地合作夥伴開發出的各項應用前景。
一、脈衝式神經版本的深度學習
仿神經系統如同其他人工神經網路(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一樣,是以神經元(neuron)為基本組成單位。一般來說,仿神經系統的神經模型稱作脈衝式神經元(spiking neuron)。所以很直觀的,我們就會想能否將ANN轉換成SNN,用SNN的脈衝頻率(firing rate)對應ANN神經的活性,以利用SNN加速晶片的優勢;抑或是使用符合SNN特性的資料集(dataset),如事件式相機(event-based camera)產生的資料,對SNN進行不論是線下(offline)或是線上(online)訓練。
二、吸引子模型
SNN能透過神經脈衝(spike)的時間點表現一般ANN不具有的時序(temporal)行為,而吸引子特性(attractor dynamic)是SNN獨有的衍生性質(emergent property),可以形成短期記憶的效果。目前有兩大應用層面,一個是區域競爭演算法(locally competitive algorithm),通常用來解決LASSO問題(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在機器學習領域從眾多資料特徵中過濾出最符合某筆資料的組合,可以想成給定輸入、特徵集合,透過特徵間的競爭,找出表示該筆輸入的最佳特徵組合;另一個動態神經場(dynamic neural field),則是在時間或空間上維持一群神經元的穩定活動,網路通常是贏者全拿(winner-take-all)的架構,常用來表示空間相對位置或是時間序列的相對關係。
三、時間序列上的運算
同樣運用SNN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動態行為,幾類計算機科學上的問題也有Loihi的實現版本。比如說圖論的基本問題:最短路徑搜尋,將整個圖映射成SNN網路,藉由刺激路徑終點的神經,就能觀察到神經訊號的往回傳遞,等到起點神經元也接收到了脈衝,即代表已經找到N步的最佳路徑。還有運用仿神經晶片計算矩陣內積以計算圖片間相似度,甚至還有處理最佳化問題等等。
綜合上述技術,作者列出目前幾大應用方向,包括事件式感應器的對接、氣味辨識、自動控制領域(PID控制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或是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最後給出一張比較圖闡明各種演算法在Loihi上的功耗與效能,可以看見左下角的區域大都是屬於從ANN轉換而來的前饋式網路(feed-forward network),相較來說在Loihi上能得到的效能提升有限;而實質運用SNN時間空間上特性的例子,較能完整展現新世代仿神經晶片帶來之效能提升。
撰文:姚皇宇
原始文獻:
M. Davies et al., "Advancing Neuromorphic Computing With Loihi: A Survey of Results and Outlook,"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vol. 109, no. 5, pp. 911-934, May 2021, doi: 10.1109/JPROC.2021.306759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