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側內嗅皮質整合情節記憶之時間資訊
簡單想像一個例子,在上個月中的某天,從早到晚你依序去爬山-->逛街-->吃大餐,而時至今日,你大概也不會記錯順序而變成吃大餐-->爬山-->逛街或是逛街-->爬山-->吃大餐。這是一種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的展現,在其中時間資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相較於大腦如何處理空間資訊,我們對於編碼時間的機制幾乎不瞭解,而來自挪威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測量外側內嗅皮質(lateral entorhinal cortex, LEC)的神經活性,推測LEC中的神經元或是神經網路可以編碼情節記憶的時間資訊,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
首先,我們先瞭解何為情節記憶,其生活化的用詞可以說是一種“經驗”,這個經驗包含了事件內容、時間、地點等等資訊,例如:「在半夜去爬十八尖山。」情節記憶的時間資訊(情節時間,episodic time)有一項特色:事件順序相較於絕對時間更為重要,回到最初的例子,你可能會記得爬山-->逛街-->吃大餐的順序,但也許忘了是6:00爬山、10:00逛街、17:00吃大餐。與情節記憶相對的是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一般是客觀性的知識或事實,而不是親自發生過的事件,例如:「法國的首都是巴黎。(*1)」一個神經元或是一個神經網路要編碼情節時間,需要具備以下兩種性質:
1. 要在未經訓練的情況下就能對新的事件有反應,這很容易想像,我們不可能一直都發生重複的事件,因此神經必須要能在過去未經歷過的體驗發生時就產生反應。
2. 能夠處理不同尺度的時間資訊,我們的生活中的事件有長有短,不可能每段時間都像上課時間一樣被固定,雖然我們不清楚這樣的範圍有多大,但至少確定固定的尺度是無法處理情節時間的。
研究團隊進行的實驗中,第一步直接將電極插入老鼠的大腦LEC中,測量單顆神經元的活性。整個實驗過程中,老鼠會在正方形的箱子中跑來跑去,而牆壁的顏色會依據實驗設計在黑白之間交換(如Fig. 1)。在Fig.1中作者以幾個神經元來當作範例,其中Cell-1~Cell-3會對環境中特色有反應(如邊界、角落、和牆壁具有相反顏色的區域,Fig.1左圖,紅色點表示神經脈衝),而Cell-4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出較均勻地分佈在空間中(Fig.1左圖),並且具有斜坡活性(ramping activity)(Fig.1右圖),在每進入一個黑/白的試驗中,神經活性先達到高峰,再逐漸落下,如同波浪一般,作者認為這就是一種可以編碼時間資訊的神經元。
(Fig. 1)
發現單顆神經元可以編碼時間資訊後,研究團隊進一步想瞭解是否一群LEC中的神經元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團隊使用線性多類別支持向量機(linear multi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來訓練和預測LEC中神經元的活性是否隱藏了時間資訊,結果顯示當他們使用所有在LEC測量到的神經元(451顆)活性為訓練資料,所得預測準確度高達八成!除此之外,團隊還將資料分割成更小的時間單位,一樣進行機器學習,發現雖然準確度會下降,但依然比機會水準(chance level)顯著的高。因此,研究團隊說明LEC中不只是單顆神經元,神經元群也可以編碼時間資訊,而且還可以處理不同的時間尺度(在這個研究中約是數秒~數小時的範圍)。
最後研究團隊想瞭解,時間資訊的編碼方式是哪種機制,可能的候選機制有兩種,分別是外顯機制(explicit mechanism)和固有機制(inherent mechanism)。外顯機制像一個時鐘一樣,神經元的活性變化會有固定的時間長度,因此如果有兩段體驗持續的時間相同,他們會對應到相同的神經元活性變化;而固有機制則是神經元活性變化尺度會因為體驗的不同而改變,就像吃飯和看電影會對應到不同的時間尺度,在固有機制中,因為神經活性變化會隨著體驗的不同而改變,也代表著相同的體驗會對應到相同的神經活性變化。因此研究團隊另外設計了一個具有高度重複性的實驗,並且也使用機器學習做訓練和預測,結果顯示在重複性高的實驗中,得到的準確度顯著下降,也說明了LEC編碼時間使用的是固有機制。上述或許有些複雜,想像你將上週星期一到星期五所做的事分別寫下來,打亂他們的順序,再試著對應回去,如果事件內容是做實驗、聽演講、生態調查、打排球、出去遊玩,會比天天都是做實驗、做實驗、做實驗、做實驗、做實驗,還要能區分出他們的順序性,意即有不同的體驗,會讓事件的順序更有記憶點。
這個研究中,研究團隊中發現LEC可以編碼情節時間,讓我們也稍稍提及附近的腦區。首先是海馬迴(Hippocampus),與記憶的形成有著密切關聯,在海馬迴的旁邊,有另一塊腦區叫做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內嗅皮質被發現有非常多的神經元投射到海馬迴,其又可細分為內側內嗅皮質(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MEC)和外側內嗅皮質(LEC)。根據過去的研究,MEC被認為負責處理空間資訊,如網格細胞(grid cell)、頭向細胞(head-direction cell)、邊界細胞(border cell)等等;而LEC先前已被發現對物件辨識會產生反應,加上此篇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推論海馬迴可接收來自MEC(在哪裡)和LEC(在何時、發生何事)的訊息,以形成情節記憶。
撰稿:黃宣霈
原始論文:
Tsao, A. et al. Integrating time from experience in the lateral entorhinal cortex. Nature 561,
57–62 (201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459-6
(*1) 當然如果是去當地遊玩,才“體驗”到法國的首都是巴黎,那可以算是一種情節記憶。
首先,我們先瞭解何為情節記憶,其生活化的用詞可以說是一種“經驗”,這個經驗包含了事件內容、時間、地點等等資訊,例如:「在半夜去爬十八尖山。」情節記憶的時間資訊(情節時間,episodic time)有一項特色:事件順序相較於絕對時間更為重要,回到最初的例子,你可能會記得爬山-->逛街-->吃大餐的順序,但也許忘了是6:00爬山、10:00逛街、17:00吃大餐。與情節記憶相對的是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一般是客觀性的知識或事實,而不是親自發生過的事件,例如:「法國的首都是巴黎。(*1)」一個神經元或是一個神經網路要編碼情節時間,需要具備以下兩種性質:
1. 要在未經訓練的情況下就能對新的事件有反應,這很容易想像,我們不可能一直都發生重複的事件,因此神經必須要能在過去未經歷過的體驗發生時就產生反應。
2. 能夠處理不同尺度的時間資訊,我們的生活中的事件有長有短,不可能每段時間都像上課時間一樣被固定,雖然我們不清楚這樣的範圍有多大,但至少確定固定的尺度是無法處理情節時間的。
研究團隊進行的實驗中,第一步直接將電極插入老鼠的大腦LEC中,測量單顆神經元的活性。整個實驗過程中,老鼠會在正方形的箱子中跑來跑去,而牆壁的顏色會依據實驗設計在黑白之間交換(如Fig. 1)。在Fig.1中作者以幾個神經元來當作範例,其中Cell-1~Cell-3會對環境中特色有反應(如邊界、角落、和牆壁具有相反顏色的區域,Fig.1左圖,紅色點表示神經脈衝),而Cell-4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出較均勻地分佈在空間中(Fig.1左圖),並且具有斜坡活性(ramping activity)(Fig.1右圖),在每進入一個黑/白的試驗中,神經活性先達到高峰,再逐漸落下,如同波浪一般,作者認為這就是一種可以編碼時間資訊的神經元。
(Fig. 1)
發現單顆神經元可以編碼時間資訊後,研究團隊進一步想瞭解是否一群LEC中的神經元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團隊使用線性多類別支持向量機(linear multi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來訓練和預測LEC中神經元的活性是否隱藏了時間資訊,結果顯示當他們使用所有在LEC測量到的神經元(451顆)活性為訓練資料,所得預測準確度高達八成!除此之外,團隊還將資料分割成更小的時間單位,一樣進行機器學習,發現雖然準確度會下降,但依然比機會水準(chance level)顯著的高。因此,研究團隊說明LEC中不只是單顆神經元,神經元群也可以編碼時間資訊,而且還可以處理不同的時間尺度(在這個研究中約是數秒~數小時的範圍)。
最後研究團隊想瞭解,時間資訊的編碼方式是哪種機制,可能的候選機制有兩種,分別是外顯機制(explicit mechanism)和固有機制(inherent mechanism)。外顯機制像一個時鐘一樣,神經元的活性變化會有固定的時間長度,因此如果有兩段體驗持續的時間相同,他們會對應到相同的神經元活性變化;而固有機制則是神經元活性變化尺度會因為體驗的不同而改變,就像吃飯和看電影會對應到不同的時間尺度,在固有機制中,因為神經活性變化會隨著體驗的不同而改變,也代表著相同的體驗會對應到相同的神經活性變化。因此研究團隊另外設計了一個具有高度重複性的實驗,並且也使用機器學習做訓練和預測,結果顯示在重複性高的實驗中,得到的準確度顯著下降,也說明了LEC編碼時間使用的是固有機制。上述或許有些複雜,想像你將上週星期一到星期五所做的事分別寫下來,打亂他們的順序,再試著對應回去,如果事件內容是做實驗、聽演講、生態調查、打排球、出去遊玩,會比天天都是做實驗、做實驗、做實驗、做實驗、做實驗,還要能區分出他們的順序性,意即有不同的體驗,會讓事件的順序更有記憶點。
這個研究中,研究團隊中發現LEC可以編碼情節時間,讓我們也稍稍提及附近的腦區。首先是海馬迴(Hippocampus),與記憶的形成有著密切關聯,在海馬迴的旁邊,有另一塊腦區叫做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內嗅皮質被發現有非常多的神經元投射到海馬迴,其又可細分為內側內嗅皮質(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MEC)和外側內嗅皮質(LEC)。根據過去的研究,MEC被認為負責處理空間資訊,如網格細胞(grid cell)、頭向細胞(head-direction cell)、邊界細胞(border cell)等等;而LEC先前已被發現對物件辨識會產生反應,加上此篇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推論海馬迴可接收來自MEC(在哪裡)和LEC(在何時、發生何事)的訊息,以形成情節記憶。
撰稿:黃宣霈
原始論文:
Tsao, A. et al. Integrating time from experience in the lateral entorhinal cortex. Nature 561,
57–62 (201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459-6
(*1) 當然如果是去當地遊玩,才“體驗”到法國的首都是巴黎,那可以算是一種情節記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