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細胞整合分離環境的訊息

當老鼠遊走在開放空間中時,位於大鼠內嗅皮質內側(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MEC)的網格細胞grid cells)會在一些特定的位置興奮。這些位置間隔一定的距離,排列成六角形的格狀分佈,稱為網格單元場域(grid field)。

作為空間座標認知的神經基礎,在導航系統中扮演重要功能的網格細胞,在複雜的空間中會如何反應?為了瞭解網格細胞如何整合多個分離環境的訊息,莫瑟夫婦的團隊設計了一個簡潔的實驗:

首先把一個2mx2m的空間用一道牆分為A, B兩邊,訓練老鼠探索兩個空間(尋找散落的餅乾屑),此時在老鼠在兩個空間中產生的網格單元場域在距離、角度上都各自不同。接著把牆抽掉,讓老鼠在融合A+B的空間中遊走,原本獨立的兩種網格單元場域會很快地融合,形成新的分佈。

在A+B中新的網格單元場域由舊時A, B各自的網格演化而來,並且變動的程度和與(被抽掉的)牆的距離呈負相關:在靠近牆的部分變化最多,而在遠離牆的邊緣地區幾乎很少改變。網格移動的趨勢是盡量讓每個格點之間距離相同,形成規律的六角形排列。而在兩個場域融合的過程中,對定位很重要的另一個性質——格點之間的相位差(phase),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其他在MEC中與空間定位相關,如邊緣細胞(boader cells)等等的神經元活性變化,大致上也呈現「離(被抽掉的)牆越近變化越大」的規律。

動物的定位系統同時依賴外在視覺刺激與體感回饋。動物在黑暗中仍能依靠移動距離、身體轉向來推測自己現在的位置,但精確度會隨著時間演進而有所偏差,因此外在環境刺激的輸入可說是大腦定位的參考標準,也影響了網格單元場域的分佈,而以上的實驗結果即是再次證明了網格細胞受到局部邊界的調控。


撰稿:李宛儒

參考資料:
Tanja WernleTorgeir WaagaMaria MørreaunetAlessandro TrevesMay-Britt Moser & Edvard I. Moser; “Integration of grid maps in merged environments”; Nature Neuroscienc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