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電子元件,如何打造大腦的節奏?
極簡神經元硬體的驚人力量 想像你正在走路,每一步的節奏、每一次呼吸的律動,似乎不假思索自然發生。事實上,這背後有一群「節拍器」式的神經元默默掌控著。科學家們一直渴望把這種節奏感、記憶與適應能力帶進機器世界。但過去,這通常需要龐大又複雜的系統。現在,一項來自巴黎薩克雷大學的新研究提出了驚人的答案:只用極簡單的硬體元件,就能模擬出大腦中最基本又最關鍵的神經功能! 圖 1|神經訊號與簡化模型的對比。生物神經元與Hopfield模型的對照示意圖。紅色區域代表生物神經元從訊號傳導到突觸的過程;藍色區域為Hopfield網絡中,將神經元簡化為數位變數、突觸簡化為參數連結。這張圖幫助我們了解仿生神經系統與傳統數位模型的基本差異。 (資料來源:Wu, d'Hollande, Du, & Rozenberg, 2025, Figure 1) 重新想像神經網絡:從龐然巨物到掌中玩具 過去,想打造一個仿生神經網絡(Spiking Neural Network, SNN),就像要建造一座小型工廠,不僅需要大量資源,也需要精密調控。這篇研究顛覆了常識,他們只用: ● 一顆會記憶電流歷史的特殊開關(memristor),模擬神經元發送電脈衝; ● 一個模仿神經突觸放電的小模組,實現興奮或抑制的訊號傳遞。 這麼簡單的組合,不僅能發出脈衝,還能學會記住、適應、甚至自己打節奏! 圖 2|極簡神經單元(Neurosynaptic Unit)架構。極簡神經單元的模組化設計示意圖。圖中顯示,一個發送脈衝的神經元(左側)、一個雙重積分突觸模組(中央黃色區塊)與接收脈衝的神經元(右側)串接,構成可以自由組裝的「神經元 × 突觸」基本單位。這是實現極簡Spiking Neural Network (SNN) 的基礎。(資料來源:Wu, d'Hollande, Du, & Rozenberg, 2025, Figure 3(a)) 小小元件的大智慧:從記憶到節奏 這套「神經小組合」展現了令人驚嘆的能力: 🔹 自我記憶(Working Memory) 只需單一神經元,就能「記住」先前的刺激,即使外界訊號消失,也能靠自我回饋持續一段時間。就像一盞小夜燈,即使電源微弱,仍能溫柔地亮著。 🔹 自我適應(Adaptation) 神經元會根據輸入的強弱,調整自己的活動頻率。這種調整...